小米推出澎湃OS的时候,大家是不是都很兴奋?这终于是小米自己研发的操作系统了!不再依赖Android系统了!小米终于要自主可控,建立自己的生态体系了!
但是很快,澎湃OS就饱受质疑。有人发现,它里面仍然存在很多Android的代码和框架。它根本不是像华为鸿蒙OS那样的纯自主研发啊!这怎么能算自研呢?
这就引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:什么才算是一个产品的“自研”?需要完全自主研发所有的代码和框架吗?加入一点开源代码就不算自研了吗?如果产品增加了很多独特的功能,也投入了大量研发资源,那还能算自研吗?
答案可能没那么绝对。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小米澎湃OS,是自研之名下的“含沙射影”,还是被些许沙砾掩盖了的光芒?
小米澎湃OS是在Android开源系统和自主研发的Vela系统基础上改造而来的。相比纯粹的Android系统,它增加了诸如文件管理、设置中心等独特功能,目标是打造一个包括手机、电视、路由器、空调等的完整人车家生态。
与此同时,小米也声称澎湃OS重新设计了底层架构,比如进程管理、内存调度等,实现了更流畅的性能。但核心层面仍有不少Android代码和框架。
这就引出了关于自研的质疑。小米澎湃OS里面 Android的代码和框架占了不小一部分,关键组件并非自主研发。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华为自主研发的鸿蒙OS,它声称从零开始,完全自主可控每一行代码。
在这个意义上,小米澎湃OS的“自研”成色似乎不如鸿蒙OS。就像一张画,鸿蒙OS是画家完完全全自己创作、设计的原创作品;而小米澎湃OS,更像是在已有的素材基础上修改创作的“同人作品”。
但是,我们也要看到,小米为澎湃OS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源,在已有基础上进行了深度定制,增加了很多独特功能。它也申请了不少相关专利,有自主知识产权。
在这个意义上,也不应该说它完全不属于“自研”。这就涉及到“自研”定义的模糊边界问题。什么程度的开源代码引用还能接受?增加多少独特功能才能称为“自研”?这可能需要案例来具体分析。
其实,对于用户来说,体验才是最重要的。一个系统是否流畅、易用、有丰富应用,远比是否完全自主研发来得重要。小米澎湃OS在这些方面都有不错表现。
过分执著什么“自研”的名头,反而可能会限制创新,陷入自我封闭系统的泥潭。合理利用已有技术和框架,立足用户需求创新,才是更可取的道路。
从目前来看,小米澎湃OS在人工智能和主动服务上做了一些有趣的尝试,这是其独特创新之处。不过长期来看,它与MIUI的定位可能会日益接近,最终同质化。
到时候一个集大成的MIUI系统就可以满足需求了。所以澎湃OS能否长期存在还有待观察。它最大的意义,可能在于推动了MIUI的进一步优化和创新。
通过上述分析和讨论,我们看到“自研”的定义并非黑白分明。小米澎湃OS使我们重新思考:什么才算真正的“自主研发”?过度强调名头,反而可能阻碍创新。
这是一个值得我们继续探讨的话题。大家认为澎湃OS的定位和前景如何?它对小米生态的意义在哪里?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!
注明:所有文件均归属于原作者,本网站只提供下载。如果您不希望你的文件被本网站收录,请发送邮件到shaengli@163.com,我将移除文件
评论(0)